《荀子》2篇
《荀子》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哲学著作。荀子名况,又名“荀卿”或“孙卿”,战国后期赵人。有《荀子》三十二篇传世。《荀子》文字比较深雅周密,铺排繁丽,体裁是论说体而非语录体。
104.劝学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《荀子.劝学》
图片
【译文】君子说: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。靛青,是从蓝草里提取的,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;冰,是水凝结而成的,然而却比水更寒冷。木材笔直,合乎墨线,但是使它弯曲成车轮,木材的弯度就如圆规画出来符合标准了。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,也不会再挺直,用火萃炼使它成为这样的。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,金属制的刀剑在磨石上磨练就能变得锋利,君子广博学习,日日反省自己,就会通达明理,行为没有过错了。
【简析】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,必须用礼仪来纠正,所以特别重视学习。开篇就借用君子之口说出学不可以已,更有分量。以青胜于蓝,冰寒于水,来比喻任何人刻苦学习都可以改变面貌,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。接着强调輮的运用,笔直的木材变成合规合矩的车轮,是淬炼的作用。说明原本不善,通过学习,接受教育,也可以转变成合乎礼仪规范的人。最后得出结论:木材经过墨线而取直,刀剑经过磨练而锋利,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,吾日三省吾身,则智明而行无过矣。学习的重要意义是:改变人的素质,提高人的智力。孔子讲,生而知之者上也,学而知之者次也,承认天赋异禀的重要。荀子的学不可以已,纠正人们不能持之以恒学习的毛病,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通过学习可以获得,后天发奋学习可以改变命运,把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到新的高度。
105.积微
积微,月不胜日,时不胜月,岁不胜时。凡人好敖(傲)慢小事,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,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。是何也?则小事之至也数,其县(悬)日也博,其为积也大。大事之至也希,其县日也浅,其为积也小。故善日者王,善时者霸,补漏者危,大荒者亡。故王者敬日,霸者敬时,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,亡国至亡而后知亡,至死而后知死,亡国之祸败,不可胜悔也。霸者之善箸焉,可以时托也。王者之功名,不可胜日志也。财物货宝以大为重,政教功名反是,能积微者速成。《诗》曰:“德輶yóu如毛,民鲜克举之。”此之谓也。《荀子.强国》
图片
【译文】积少成多之道,一月累积不如一日累积,一季累积不如一月累积,一年累积不如一季累积。人之常情,对待小事轻忽怠慢,大事来了,勃然而来兴致,这样,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于小事的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小事司空见惯,来得频繁,花费的时间多,积累的成效自然就大。大事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,花费的时间少,积累的成效并不大。所以善于每天做事的人能够称王,善于每个季节积累的人能够称霸,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,荒淫无度的人必定灭亡。所以王者谨慎地做好每天的事,霸者认真地对待每个季度发生的事,苟且偷生的国度危殆之后才想到悲戚,亡国之君致使国家陷入灭顶之灾才幡然领悟,死到临头方知生命可贵,亡国之祸,祸国殃民,悔之晚也。霸者的显赫可以以时记载,王者的功名,天天记都记不完。财物货宝以大为重,政教功名与之相反,能注重积累微小者就可以速成。《诗经.大雅.蒸民》上说,懿德就像鸿毛,人们却举不动它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【简析】本文开头讲积少成多之道,先从做事说起,做小事日日积累,做大事偶或积累,由此得出结论,做大事比不上做小事的,实践出真知。老子也有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的箴言。荀子讲: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都是强调积微的意义。接着,从做事上升到做王,从做王上升到治国。“王者敬日,霸者敬时”,他们的同共特点是惜时如金,日日事,日日做,今日事今日做,苟日新又日新,每天的功绩记不完。亡国之君不积微小,渐入危殆,以致祸国殃民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注重修身,不从小事做起,从量变到质变,死到临头方才觉醒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